本 名:陈平
出生日期:1943年3月26日(癸未年)
逝世日期:1991年1月4日
主要成就:台湾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金马奖最佳编剧提名
代表作品:《梦里花落知多少》、《雨季不再来》、《撒哈拉的故事》
丈 夫:荷西•马利安•葛罗
父 亲:陈嗣庆
母 亲:缪进兰姓 名:三毛别 名:陈平、ECHO职 业:作家、旅行家、演讲家国 籍:中国台湾民 族:汉族身 高:163cm 体 重:暂无星 座:白羊座血 型:B型出生地:中国重庆出生日期:1943年3月26日毕业院校:台北文化学院哲学系 人物经历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(农历2月21日)生于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垭正街。幼年时期的三毛就喜欢读书,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《红楼梦》。初中时 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。初二那年休学,由父母亲悉心教导,在诗词古文、英文方面,打下基础。并跟随顾福生、韩湘宁、彭万墀三位画家习画。三毛在她 的散文《我的三位老师》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。
1964年,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先生的特许,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,课业成绩优异。
1967年再次休学,只身远赴西班牙。在三年之间,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、德国哥德书院,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。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。
1970年回国,受张其昀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、哲学系任教。因未婚夫猝逝,再到西班牙。与分开6年的荷西重逢。
1973年,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,与荷西公证结婚。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,并受当时《联合报》主编的鼓励,作品源源不断,并开始结集出书。
第一部作品《撒哈拉的故事》在1976年5月出版。
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潜水中意外事件丧生,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台湾。
1981年,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,在国内定居。同年11月,《联合报》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,回来后写成《万水千山走遍》,并作环岛演讲。之后,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,教小说创作,散文习作两门课程,深受学生喜爱。
1984年,因健康关系,辞卸教职,而以写作、演讲为生活重心。
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,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。并专程拜访以漫画《三毛流浪记》驰名的张乐平先生,了却夙愿。
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,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,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《滚滚红尘》。
1991 年1月2日,她因子宫内膜肥厚,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,3日开刀完成手术。4日清晨,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 产科单人特等病房,打扫浴室的时候,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,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。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,现场没有任何遗书。法医推断三毛死 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。第二天,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,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。然而事隔不到半年,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 疑问,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、因病厌世、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,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。 人物作品
文集:《倾城》《温柔的夜》《哭泣的骆驼》《梦里花落知多少》《雨季不再来》《撒哈拉的故事》《送你一匹马》《背影》《我的宝贝》《闹学记》《万水千山走遍》《稻草人手记》《随想》《谈心》《我的快乐天堂》《高原的百合花》《亲爱的三毛》《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-三毛的书信札与私相簿》
剧本:《三毛全集:滚滚红尘》共出版发行作品23部
有声作品:《三毛说书》《阅读大地》《流星雨》
译作:《刹那时光》《兰屿之歌》《清泉故事》《娃娃看天下》(共两本)
诗: 《朋友》
音乐专辑 (填词):《回声》
作品评论
著有散文、小说集《撒哈拉的故事》、《哭泣的骆驼》、《雨季不再来》、《温柔的夜》、《梦里花落知多少》、 《背影》、《我的宝贝》等十余种。三毛散文取材广泛,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,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,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、热爱生命、热爱自由和大自然 的情怀。其记游散文如《撒哈拉的故事》《万水千山走遍》融知识性,趣味性,艺术性为一体,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。叙述哀情的散文如《云在青山月在天》《不死鸟》《背影》《似曾相识燕归来》等风格沉郁,淡泊,显得炉火纯青,更具耐读性。
三毛生性浪漫,三岁时读张乐平《三毛流浪记》,印象极深,后遂以三毛为笔名。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, 她踏遍万水千山。然而,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,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,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。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,但她仍 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。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,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。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,却又蕴涵无限,这也许是一种更高的技巧和风格 吧。 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,无论是她遗留下来的众多作品、她的游历和她心灵情感的转折,都是充满一点点浪迹天涯的意味。
曾经,三毛的母亲缪进兰在一篇题为《我的女儿,大家的三毛》的文章提及,在四个兄弟姊妹里,次女三毛的性格最为特行卓立、不依常规,及不能忍受虚假。所以,父母要在她身边看守着每一脚步是否踏稳。
事实上,三毛的作品,特别是由《撒哈拉的故事》开始,便是她游历的记叙,也是她情感的记叙。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,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、喜乐,读者阅读 她的小说,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,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,她也是积极和乐观;然而,自荷西死後,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,文字不再有笑 容,代替的只是无尽的悲伤,这时候,作品塑造了三毛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。
翻译作品
《娃娃看天下(一)》(漫画)1980年2月初版 译自西班牙文
《娃娃看天下(二)》(漫画)1980年2月初版 译自西班牙文
《兰屿之歌》丁松青神父(Fr. Barry Martinson)原著 1982年6月初版 译自英文
《清泉故事》 丁松青神父(Fr. Barry Martinson)原著 1984年3月初版 译自英文
《刹那时光》 丁松青神父(Fr. Barry Martinson)原著 1986年1月初版 译自英文
经典语录
电影《滚滚红尘》由三毛编剧,严浩导演,林青霞、秦汉、张曼玉合演,汤臣电影公司出品。上演后因剧本影射并同情汉奸胡兰成与女作家张爱玲相恋,颇受非议,尤以内容涉及国民政府之形象问题,受到台湾舆论界严厉批评。1990年12月15日,三毛盛装出席第二十七届金马奖颁奖典礼,滚滚红尘获十二项提名,夺得最佳剧情片、最佳导演、最佳女主角、最佳女配角等八个奖项。三毛角逐最佳编剧奖,结果榜上无名,不禁当众落泪。 人物评价
家人评价
我女儿常说,生命不在于长短,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。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: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。在这一点上,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,可是同意。
——三毛父亲陈嗣庆
三毛是个纯真的人,在她的世界里,不能忍受虚假,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,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。也许她的生活、她的遭遇不够完美,但是我们确知: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,她勇敢的面对人生。
在我这个做母亲的眼中,她非常平凡,不过是我的孩子而已。
——三毛母亲缪进兰
作家评价
三毛不是美女,一个高挑着身子,披着长发,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,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,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。许多年里,到处逢人说三毛,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,艺术靠征服而存在,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。
——作家贾平凹
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,用得滥了,也就变成庸俗不堪了。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,银幕、荧幕上的奇女子频频出 现也是一个例子。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衔头加在三毛身上的,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,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。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 立独行,按辞海的解释,即志行高洁,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。
——作家梁羽生
三毛曾说过很羡慕我和秦祥林恩爱,也想找一个关心自己、可以谈心的及工作上的伴侣,可惜未能找到理想对象。对于死去的丈夫,她仍然十分怀念。她太不注意保护自己……我曾经劝她不要太过任性,就算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身体,也要为父母保养身体。
——演员林青霞
如果生命是一朵云,它的绚丽,它的光灿,它的变幻和飘流,都是很自然的,只因为它是一朵云。三毛就是这样,用她云一 般的生命,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,无论生命的感受,是甜蜜或是悲凄,她都无意矫饰,行间字里,处处是无声的歌吟,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,美如天籁。 被文明捆绑着的人,多惯于世俗的繁琐,迷失而不自知。读三毛的作品,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,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,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,这是需 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。
——作家司马中原
有很多人批评三毛,认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作梦,我不以为然。基本上,文学创作是一个人性灵升华的最高表现,她既能升华出这样的情感,就表示她有这样的层次,这比起很多作家,我觉得她在灵性上要高出很多。
——演员胡茵梦
三毛对生命的看法与常人不同,她相信生命有肉体和死后有灵魂两种形式。她自己理智地选择追求第二阶段的生命形式,我们应尊重她的选择,不用太悲哀。三毛选择自杀,一定有她的道理。
——作家倪匡
三毛一生追求的幸福用语言是无法形容的,她的这种幸福来自灵魂和身体上的自由。所以她几乎遍布了世界的各个角落,留下了那脍炙人口的作品。三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,大家永远记住了她。
——作家辛东方